返回列表 发新帖

校友忆渠中——在母校的那些日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6 22: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八濛巍巍,渠水泱泱

百年渠中,盛世母校






今天杂记这些往日情事,许是对青春的怀念,对过去的挂念;对同学的留念,对老师的纪念;对母校的信念,对时代的感念。

——曹四有

I‘m waiting for you!




在母校的那些日子



       42年前的1973年9月1日,一群十六七岁的孩子,穿着染色粗布,背着黑旧棉被,带一张稚气的脸,睁一双好奇的眼睛,踏着泥泞小道,风尘仆仆地从各个区乡走进了渠县中学。各自在墙上的高中新生榜里,找到自己的名字,然后对照班级——58个不相识的面孔,组成了1975届7班。



0
1
秋风徐来,燃起往日回忆

班主任吴忠老师,那时约莫三十五六岁,瘦高,精干,一副严慈的面孔。吴老师写得一手漂亮的字,他的毛笔字更是出神入化——高中时每期的《通知书》,吴老师要用行书小字为同学们写评语,我们如获至宝,至今珍藏。吴老师的语文课上得生动有趣,我们常常被他陶醉,和他一起产生共鸣。他那时本也年轻,与我们也无什么代沟,交流起来,虽是师生,犹如兄长。两年高中生活,吴老师看着我们成长,我们看吴老师成功。我们知道,吴老师年富力强,名高声旺,不仅教书育人有方有法,而且能诗能文,已是通川报社的通讯员。教我们班的其他老师,数学李映远老师,政治候春城老师,外语梁天真老师,物理何信杰老师,化学罗仁珍老师,体育杨弘道老师,生物鲜其山老师,等等。渠中当时的校长是冯秋,主任是候春城。据说冯校长是南下干部,级别很高,属于省管干部。我们的高中毕业证除盖有学校的章,还盖着冯秋校长的章。40年过去了,至今还记得。


图一:冯秋校长                     图二:吴忠校长

0
2
叶儿渐黄,还念往日饭菜香

高中时的学习课程不算太重,初次接触英语,许多同学陌生而好奇,可学习起来吃力不见好。期末考试是开放式的,根据平常学习和作业情况评等次,有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等,有自我鉴定,小组鉴定,班主任评语几个部分。每期学杂费是2.9元,书费2元,本子费1.6元。水电文娱费1.3元,合计7.8元。每两周看一次电影,全校师生到七一电影院,学生票每张5分。现在记得最深的电影是《闪闪的红星》。当时学生的粮食标准是每个人每月32斤,生产队的粮食标准不足32斤,然后出具证明由国家补足。学生生活,每顿3两粮票,8分钱。每顿饭要搭配一点粗粮,一般是豌豆(下半年有几周也把红苕当主粮)。凑8个人端一盆饭,围成一圈,先把饭上面的盐煮豌豆你一勺我一勺地分了。一人蹲着用筷子划饭,另7人眼快手快将咸豌豆塞进嘴里,咀嚼起来,三下五下地吞咽下去,仿佛这样才解馋,不,是解饿。说时迟,那时快,蹲着的人已把一盆饭剩下的空盆子,再由一人至窗口去打半盆菜汤,然后又由一人你一瓢我一瓢地分下去。盐豌豆的美味还在牙齿缝里残留着,喷香的加盐味的菜汤又在舌尖滋养起来,这生活简直太......有时候为了把肠里的空隙填满,就把打过汤菜的盆子“处理”一下,蹑手蹑脚做贼似地又把盆子拿去打菜汤,一递进窗口,如果人挤,炊事员一恍惚,又打来半盆菜汤,大家一起分享得来的果实。可有些时候,被眼尖的炊事员发觉在作弊,不但得不来“不义之菜”,还要挨骂,当事人只好灰溜溜地“无功”而返。

 

回忆里,最美味的是食堂

最欢快的都发生在去食堂的路上......



0
3
花满地,又见月儿弯弯

那时,渠中的校舍全是砖木结构。中间一条主巷道,约五米宽,两边各有两间教室,全木窗子,砖砌的柱子,一层木板,楼上两间教室之间是学生寝室,两边是走廊,木栏杆。大约是7幢围成一体,幢与幢之间有十四五米,中间是花台,有美人蕉、夹竹桃、成年青之类。渠中的礼堂房屋最高,有四层,高大雄伟,也是渠中唯一保留下来的历史性建筑,位于校门右侧。当时的校门还是一扇木门,有一个姓邓的老人做门卫,还负责敲打上下课铃声。下课时,老人家就摇着铃铛,从校门起,通过中间巷道,一直摇到尽头。教学楼后门外,便是大操场。全校学生在这里集合、集会、集训,台上领导和老师在那里发号令,倒有点儿沙场阅兵的气势。大操场是渠中最高的地方,约有七八千平米,我们常常三五成群,坐在操场上指点渠江,评说八濛,俯视渠城,现在回想起来都有些心潮澎湃。操场边有几棵黄角树,那时只有小黄桶粗,不知已有多少年岁。晚自习后,七八个同学一起靠着黄角树,坐在月光里,畅谈人生,勾划理想。再一路说笑着回到寝室,躺在木板楼的木床上想往着自己的未来,青春的夜晚总是充满遐想,无数个憧憬如花般在梦中绽放。


图一:70年代教学楼  

图二:旧学生宿舍

图三:礼堂

0
4
梦回山头,再看枫叶红满天

高中两年,正是“文革”后期,有相当多的时间用于“与时俱进”地批这批那,写大字报,办宣传栏,搞生产劳动。渠中游泳池最初的开挖者便是当时在渠中就读的学生们。大家都是来自农村,挺有力气,赤手赤脚便开始搬土运石。到1975年3月下旬,宝城办了高中分校,7班的10多个宝城同学就此别离,留下两年未圆满的遗憾。到4月初,剩下的30多个同学,一起到云雾山参加劳动锻炼。云雾山是渠县的最高峰,这里原是“五七干校”,有几十亩土地,我们上得山来,种玉米,除草,施肥,开荒砍柴,烧石灰。没有文化课,整整一个月就是这样劳动生产。在云雾山留下的足迹、汗水、笑声、歌声,荡气回肠。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一月后,端午的第二天,我们才下山回校。临走时,还留恋地回头张望,想着何时再有机会上山。可40年过去了,也没机会重上云雾山,不过梦中倒是几回飞上云雾山头,看层林尽染。

黑白的年代里

我们是历史的承受者

也是梦想的开拓者


0
5
 百年华诞,八方归来忆当年

40年过去了,当年的老师都退休了。宽敞明亮瓷墙生辉的教学楼,取代了当年残破的木楼,青石地板也不见了踪影,被方正规则的地砖给替代,只有门口和操场边几棵孤零苍老的黄角树似曾相识,象老朋友一样沉默不语。而今唯一较为完整的建筑,应该就是礼堂了。母校渠中创立于1917年,据说这礼堂是渠中立此存照作百年历史的见证。1997年,母校80周年庆典的时候,她的学子们从四面八方,纷纷归来,我们75届7班也是母校渠中华丽篇章的一个音符,一幅图画,一处风景。

      今天杂记这些往日情事,许是对青春的怀念,对过去的挂念;对同学的留念,对老师的纪念;对母校的信念,对时代的感念。


在母校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谨以此文打开你我千千心结,释放万万心念。






礼堂

礼堂依旧庄严

教学楼锁住了课间的喧闹

吱吱作响的木板

让记忆绕着青春旋转


你来时红了朝霞

我抬头白了月光


在青春开始和散去的地方

我们等着你的归来



 



了解渠县中学更多资讯,请扫码添加关注吧!











渠县网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渠县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渠县网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渠县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发帖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