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位于渠县经开区的航彩纺织智能化车间内,AI质检系统发出幽幽蓝光,精准识别彩色棉纱的细微瑕疵,全自动机械臂有条不紊地运转,将成品整齐码放。这套智能系统刚完成二次升级,不仅使产品合格率跃升至99.2%,还推动产能提升了30%,订单排期已排到明年春季。 像这样智能化的轻纺企业,渠县有30余家。人工智能技术正贯穿设计、制造、销售等全链条,推动渠县制造正式迈入“智造”时代。 智能设计 从“经验主导”到“数据驱动” “过去设计新品全靠老师傅的经验和感觉,市场成功率难保证。”恒硕迪杰服饰设计师廖晓璐坦言,“如今,通过AI趋势预测系统,我们能够精准捕捉全球流行色彩、面料和款式动向,设计决策有了科学依据。” 廖晓璐运用AI技术手段完成的设计作品《汉阙云潮》,成功入围首届中国(渠县)户外纺织服装AI设计大赛。距11月决赛时间不足一周,她已在重庆奔波数天,寻找制作成衣所需的绣花等,准备将16套设计作品变为成衣,便于模特走秀表演展示。 在渠县,用AI设计服装新款式已不是新鲜事。传统依赖设计师个人审美和市场经验的设计模式,正被AI大数据分析重塑。 借助AI辅助设计工具,企业能瞬时生成数百种设计组合,设计师再结合实际需求,准确预测市场反馈,大幅提升设计效率和市场命中率。通过分析消费者体型数据和个人偏好,系统能自动生成独一无二的定制方案,满足细分消费群体对个性化的追求。 智能制造 从“劳动密集”到“智慧工厂” 如今,渠县的现代化纺织服装工厂,各条智能化生产线精准运作,以前车间内人声鼎沸的生产场面已逐渐消失。 “去年,我们投入800万元改造的智能吊挂系统,结合AI视觉检测,使生产效率提升了40%,次品率下降了60%。”成功实现智能化转型的代表性企业贵康服饰负责人田顺杰告诉记者,这套智能生产线涵盖裁剪、缝制、整烫、成衣检验等自动化操作,依托数字管理系统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使生产数量、订单量、物料进度、出货情况等数据可视化。相比传统生产线,人力成本减少40%,单人单位时间内产值提高20%至30%。 仓储系统的变化尤为明显。采用大数据技术,实时分析各类物料或产品出入库数据、自动控制电动穿梭车存取货物。“以前需几十人完成的工作,现在全由智能机器人取代了。”田顺杰自豪地说,5G智能仓储系统安装运行后,4000多平方米的仓库实现了“熄灯运转”,各类材料、物料、产品等物资的调配和运输全靠载重数吨的机械悬臂,以及20多台无人操作运输机器人完成。 智造技术还可“共享”。渠县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诸如贵康服饰这样的龙头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闲时能将多余产能分享给部分中小企业,特别适合跨境电商小批量、多批次的订单特点。“这样的‘共享工厂’模式,将小批量订单合并生产,大幅降低了中小企业的成本。” 数字销售 从“传统渠道”到“全域营销” 夜幕降临,渠县电商孵化中心灯火通明。一个个直播间里,主播们热情洋溢地向全国乃至全球消费者展示着渠县生产的户外服装。入驻孵化中心的企业经营者邹涛尔说,“1至9月,公司收入突破6000万元,同比增长10%,有望完成8000万元的年度目标。” 当前,渠县有10余家跨境电商企业、直播电商团队多达百余个,电商主体达1720余家。1至9月,这些电商的网络销售额超30亿元。 前些天,耐瑞休闲家居负责人龚兴让旗下5名主播带货户外休闲服饰,取得良好效果。他直言,AI技术为企业转型提供了关键支撑——从智能选品到数据分析,AI系统帮助主播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实现更好的带货效果。 此外,渠县还鼓励企业与各大电商平台合作,对网络销售额达标企业给予重奖。渠县商务局副局长王文说:“相比过去企业靠传统批发渠道,利润薄、回款慢,如今,通过直播电商,产品直接触达消费者,利润率提高三成以上。” 从车间到直播间,从代工到品牌,渠县轻纺服饰产业正加速数字化转型。王文介绍,该县依托“中国户外纺织服装名城”的品牌优势,整合资源打造区域公共品牌,通过AI技术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消费偏好,实现精准跨境营销。今后,该县还将为企业提供从店铺运营、直播培训到海外营销的全方位服务,帮助企业快速上手。 全链协同 打造产业数字化生态 通过构建产业数字平台,渠县实现从用户需求到研发制造、营销服务的全流程数字化。 “订单接入后,系统自动分解任务,全程无需人工干预。”铭圳纺织负责人表示,“更重要的是销售数据实时反馈,形成持续优化的闭环。”这种全链协同显著提升了产业竞争力,数据显示,完成数字化转型的企业,订单交货时间缩短50%,库存周转率提高一倍。 据介绍,近两年渠县已安排4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智改数转”,设立500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目前,该县已完成11个“智改数转”项目,总投资达10亿元。渠县经信局主要负责人介绍,“未来将继续加大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力度,推动轻纺服饰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