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蜀地文脉润古今 看四川如何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翻开四川的文化遗产版图,上面密布着深厚的家底:1处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1处世界文化遗产、3处世界自然遗产、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处国家工业遗产、26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0余家博物馆、6.5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等。

青铜纵目面具(图源:三星堆博物馆)

从“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遗址,到被誉为“古代陆路交通活化石”的古蜀道;从锣鼓喧天、变脸吐火的川剧绝活,到银针翻飞、锦绣天成的蜀绣精品……

如何让沉睡的文物醒来,让古老的手艺新生,让文脉不仅能被保护下来,更能活起来,汇入新时代的澎湃浪潮?

答案,就写在四川“保护”与“赓续”并重的时代答卷里。

固本铸魂

守护文明根脉

守护,是一切传承的起点。

四川的首要任务是夯实根基,以系统性的工程,将文明的星火牢牢护在掌心。

当前,通过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四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全部65231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复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6889处。

川剧表演

秉持着保护第一的理念,四川着力推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试点保护、整体保护,实施巴蜀文化“两创”年度行动,启动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巴文化保护传承等23项重点工程,完成乐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等世界遗产管理体制改革,2023年至2025年投入6.5亿元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双试点”,阆中古城成为系统保护的典型案例。

都江堰景区

2023年以来,四川一边与重庆携手推进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一边探索建设49个四川乡村石窟文化公园(景点、微景观),带动形成市县大抓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局面。

保护文化遗产,不能只靠“情怀”,更要靠制度。

四川是古籍资源大省,汉文古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存量均居全国前列,古籍品种丰富,版本类型齐全。今年9月30日,全国首部专门规范古籍保护利用的地方性法规——《四川省古籍保护利用条例》落地,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此外,《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全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三年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6年)》等系列政策文件先后出台,为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保驾护航。

活化创新

焕发时代生机

将文化遗产妥善地保护好只是第一步,如何创造性地让其“活起来”,融入当代生活,是四川面临的更深层的考题。

四川用“博物馆+”“非遗+”“历史街区更新”等模式,让文化遗产从展柜里、典籍中走出来,融入现代人的生活——

以文创破圈。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自开馆以来,游客如潮。该馆创新推出考古盲盒、冰箱贴、玩偶等系列文创引爆市场。目前在售文创产品超过2700种,文创年销售额破2亿元、IP授权破千万元。

打造新场景。从2009年开始,金沙遗址博物馆举办的“金沙太阳节”已陪伴市民游客走过十六个年头,通过璀璨灯组、新春花市、文艺演出、古蜀祭祀祈福等给游客带来了传统与现代的双重文化体验。

金沙太阳节(图源:金沙遗址博物馆)

除此之外,各大博物馆还借助VR、AR等技术,让文物“活”起来。不久前,三星堆博物馆全新打造的“天地回响——三星堆全景音画数字艺术剧场”正式试运行。这一全国首创的“交互式全景声LED穹顶”体验空间,为观众构建了沉浸式博物馆数字化场景。

这些创新举措,打破了博物馆的物理边界,让文物从静态的陈列走向动态的互动,从“千馆一面”迈向“千馆千面”,成为展示中华文明、教育服务大众、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见人见物见生活”。

在崇州,道明竹编打破“农家手艺”的刻板印象,将千年竹编技艺转化为胸针、耳环等300余种时尚潮品,深受年轻人追捧;蜀锦蜀绣、藏羌织绣、非遗竹编、彝族服饰等与国漫《遮天》、NBA聚星名人赛、宝格丽、时尚芭莎、李宁、芬迪、Mstand等知名品牌的跨界联盟产品,让非遗从“养在深闺”的珍藏,变为“触手可及”的日常。

保护,绝非静态的封存。

成都宽窄巷子在保留完整清代街巷格局与建筑风貌的同时,引入了文创书店、精品咖啡馆和设计工作室。原住民与现代商业和谐共处,历史记忆与都市生活交相辉映。同样,在宜宾李庄古镇、阿坝州桃坪羌寨等地,一种“活态保护”的模式正在推行: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维修建筑,既改善原住民的生活条件,又鼓励他们延续传统的生活方式,让古镇和村落成为充满生命力的文化共同体。

薪火相传

联通世界舞台

保护文化遗产,不仅是守护过去,更是为未来储蓄力量。

四川在传承人培养、考古探索、国际交流上持续发力,让巴蜀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传承人是非遗的“活载体”,在传承人培养这一核心环节,四川的政策支持正从“保障传承”向“激励创新”深化。四川深入推进国、省两级非遗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加强顶层设计,构建起以5所国家级、9所省级研培院校为骨干的研培工作体系,系统性地为剪纸、竹编、羌绣等项目的传承人提供美学、管理和市场营销培训,帮助他们将古老技艺与当代需求对接。

除此之外,四川大力推进“非遗进校园”,让文脉在下一代心中扎根。例如在凉山州,当地推动各学校结合自身特色与地域文化,引入了丰富的非遗项目:四川省彝文学校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开设了口弦演奏、民歌传唱等课程;冕宁县民族希望小学校将月琴演奏、民谣传唱和彝文经典引入课堂;德昌县南山傈僳族乡中心完全小学开设了傈僳族高腔演唱、刺绣、嘎且且撒勒舞等课程……

深厚的文明底蕴,源自历史的不断书写与发现。在四川,持续的考古发现,不断延伸着巴蜀文明的历史轴线。

2025年4月24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资阳濛溪河遗址成功入选。该遗址群的发现,首次揭示了东亚地区距今10万至5万年“现代人演化瓶颈期”古人类的复杂生存图景,为解密东亚现代人起源与演化提供了全新证据。

资阳濛溪河遗址(图源:考古中国)

近年来,四川持续开展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注重考古先行,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先调查、后建设”要求,有序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四川项目,截至目前新发现各时期遗址点近1000处,填补了多项空白。

植根于深厚的历史沃土,四川的文化遗产也正自信地走向世界舞台。

今年6月,“太阳之光——古蜀文明与世界”展览在联合国总部开展,重点呈现了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出土的青铜人头像、金面具、太阳神鸟金饰等代表性文物的复制件和3D打印件,为全球观众解锁古蜀文明与世界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魅力,引发热烈反响。

近年来,古蜀珍宝走出国门办展愈发频繁。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的文物,去过了国内外的70多个城市,为海内外观众了解中国、了解四川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四川非遗的海外传播同样精彩。自贡彩灯多次走出国门,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张亮丽名片。蜀锦蜀绣、藏羌织绣等非遗项目频频登上国际舞台,向世界展示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今年10月1日,来自攀枝花市盐边县的傈僳族服饰惊艳亮相2025中法时装周舞台。雅砻江畔传承千年的针线匠心,在世界时尚之都绽放独特光芒。这些交流,让巴蜀文脉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桥梁”。

当下,四川用“保护”守住根脉,用“活化”拥抱时代,用“传播”链接世界。这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缩影,也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




渠县网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渠县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渠县网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渠县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发帖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