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千百年沉淀出的文化遗产,除了“好厉害”“好骄傲”的惊叹之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10月30日至31日,2025中华文化天府论坛在成都举行。围绕“保护文化遗产 赓续历史文脉”主题,国内外重要文化组织机构、知名专家学者等深入探讨“保护第一、传承优先”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全球共同理念,探讨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强化中国实践的学术叙述和国际表达,让巴蜀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走出去。
近年来,交互体验的理念植入愈深,也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了一个全新角度。这些成百上千年的“高龄”文物、古迹与技艺,正交织出一幅勇立“潮”头的保护传承新图景。
打破偏见,文化遗产保护不只是建展示橱窗,探路交互体验成为新场景。
图据阆中古城
丰富的巴蜀文化场景,交互意味着“答案”。走进有着2300多年建城史的四川阆中古城,这里不仅仅有古老的城市格局与砖木结构建筑,更有500余名传承人复原的“秀才赶考”“张飞巡城”等古老民俗活动,门神画、丝毯织造等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互融合、碰撞,让今天的游客依然能嗅到古老的烟火气;三星堆、都江堰、安岳石刻、乐山大佛等名胜古迹的AR项目不断更新、玩法与体验持续升级,游客早已不再是简单的观看者,更是伟大工程的“建设者”、考古一线的“发掘者”。
三星堆数字展“触梦三星堆——12K沉浸式数字全球巡展” 图据四川文旅厅
深厚的四川创意,交互意味着“精彩”。赋予成都锦官城之名的蜀锦,正从传说中的“四大名锦”之一,变成年轻人的穿搭新元素,在各大社交媒体上,“蜀锦穿搭挑战”的话题热度持续不减;曾经动辄以大型器具形态出现的竹编、漆器工艺,经由传承人们的不断产品迭代,已经成为一件件“具身”可穿戴设备,它们作为项链、耳坠、胸针、手镯所散发的自然之味,形成迥异于珠光宝气的审美风格。
李子柒身着一袭熊猫蜀锦长裙 图据焕新非遗·天府之夜
当文化遗产直接以交互产品的形态走向前台,是网友口中的“中间环节越来越少,整体体验越来越好”。
文化遗产往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细节、文化信息、艺术创造。如果我们只是把这些内容说清说透,难免有听别人家故事的疏离感。交互体验对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意味着什么?
能够被体验的文化,成为生活的“浸润”。在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的发生地甘孜州泸定县,融合了VR虚拟现实、全感知交互等前沿技术的全感互动体验空间“渡河纪”,让游客亲临枪林弹雨、铁索寒江的历史现场,对革命信念、先烈英勇的理解也因之变成深刻的独家记忆;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上新的“百东坡”广育计划,招募近百名9至15岁的中小学生,走进三苏祠、大雅堂的实景之中上课,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文化根脉,在快乐探索中传承东坡精神。
三苏祠 图据三苏祠博物馆
能够被体验的文化,可以舒展地“活着”。有300多年历史的川剧的传承困境曾牵动许多人的心。南充清晖剧社的川剧小剧场,仅设百座,演员距离观众最近不足三米、呼吸相闻,拉近观众与舞台的距离,让川剧有了全新“看点”,激活民间川剧传承“活水”。当人们对传统的雕版印刷、手工造纸日渐陌生,乐山夹江推出的夹江年画、夹江手工造纸等体验项目,伴随当地文旅推广走向国内外,让远近游客在上手实操中感受传统工艺的神奇,带动产品关注度与认可度的提升。
当交互体验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日常,悠悠文脉从此“不打烊”。它超越了空间场馆的限制,成为人们更便于获取的精神滋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仅仅是别人家的前尘往事,而且是与千千万万个“我”发生关系的、有温度与气息的生命体。
文化遗产保护中,原汁原味历来是一个重要的维度,它关乎我们对原貌的认识、对文脉的追溯。然而,要让文化遗产更具时代生命力,往往需要在保护之外另做加法。交互体验,能给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哪些启示?
不断寻找结合点,“活”在当代语境里。交互体验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的“时空壁垒”。在不变的“历史场景”上,各种各样的“现代载体”可以衍生出原版叙事之外的精彩故事;在精细考究的专业知识上,远古符号可以变成拼图,古建筑也可以开发积木,古老的石窟艺术可以代言今天的安逸生活,历史人物也可以“开口”讲述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城厢古镇 图据成都青白江
不断包容新事物,“适配”更多需求。交互体验倒逼文化遗产保护跳出“单一形态”的局限,以包容的姿态接纳新技术、新形式、新人群,让遗产从“固定展品”变成“可生长的文化IP”。正是依赖这种“变身能力”,三星堆的青铜神树能被用来装点都市打工人的工位,川剧变脸也能点燃熊猫盲盒新“爆点”……不同的人群,都能从文化遗产的衍生产品中找到自己的乐趣所在,这本身就是文化遗产价值与魅力的最佳证明。
川剧变脸 图据四川文旅厅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尊重文化遗产本身特性的发展之路。对那些不被打扰才是更好的保护的文化遗产,那就给以足够的空间和尊重;而对另外一些文化遗产,不妨让体验成为共同的价值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