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攀枝花:“转圈日记”绘就绿色防线!“人防+技防”织密森林草原防护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清晨七点半,张国江把水杯放进三轮车斗时,不锈钢杯壁与保温桶碰撞出清越声响。这个动作他重复了千余次——5年来,这位巡山护林员总在此时出发,骑着插有防火旗的三轮车,载着循环播放防火知识的喇叭,开始书写9780亩自己管护区的“转圈日记”。

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八点,张国江的车辙在村道上划出年轮。当钟表的时针转完一圈时,他也“转”了大约12公里。防火季里,他每天都会沿着自己管护的5个村民小组“转”上四五圈,这几圈大约有50公里路程。

这几圈,全家人都陪着他一起“转”过。当路旁的风景在身旁变换时,妻子和儿女对“张国江每天忙得不着家”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认为森林草原防灭火是别人的事,他们渐渐觉得,森林草原防灭火就是自己的事。

在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还有15个像张国江一样的巡山护林员,他们的“转圈”日记,是仁和区森林草原防灭火的轨迹之一。这份轨迹图,是巡山护林员的车辙与云端数据流的同频共振,绘就了全区万亩青绿的守护轨迹。

插入的图片

插入的图片

插入的图片

正在巡护的张国江

一群人的山岭打卡

下午3时,气象台“拉响”黄色高温预警,这是防火季的“发令枪”,枪响时,黄色预警下的网格化防控体系便开始了高速运转。

此时,大龙潭彝族乡政府内,副乡长刘立靠前办公,与乡林业管理站站长张兴富同步启动黄色应急响应,开展入户宣传和火灾隐患排查等工作。“天气干燥,我们入户检查要再仔细一点,排查清楚每一个隐患,再给他们讲讲防火知识。”刘立边向外走边对张兴富说。

几公里外,张国江“转山”至干海子小组的防火瞭望哨。他掏出手机,点开“检测即报护林员”APP完成定位打卡。“巡护途中每到一个点位必须打卡,遇到火情还能一键上传现场视频。”张国江向记者展示APP界面。同一时刻,仁和区林火视频监控中心的电子大屏上,亮起张国江的蓝色标识。

在干坝子村干坝子组,村民正在轮流值班,52岁的村民陈桂红赶着羊群进入山区,他拉了拉身上的橙色巡护马甲,放牧路线转至自己巡护的重点区域,这位曾携带火种进山的“重点监管对象”如今有了新身份——森林草原防灭火巡护员。

作为仁和区的巡山护林员试点改革单位,大龙潭彝族乡通过实施“队伍优化+效能提升”工程,构建新型森林管护机制,织密了全乡的森林草原防灭火的安全网。“曾经的‘危险人群’,现在变成了我们的巡护眼睛。”刘立对记者说。

据了解,面对森林草原防灭火的严峻挑战,大龙潭彝族乡通过队伍优化、智慧赋能、责任重构等系统性变革,蹚出一条“精兵值守、科技护航、全域防控”的生态安全守护新路。

为打破传统护林员“数量多、待遇低、流动频”的困局,大龙潭彝族乡试点开展“队伍重塑工程”。将34名护林员精简至16人,同步建立“基础工资+风险绩效”动态薪酬体系,非防火期月薪700元,防火期增至3400元,实现待遇与防火责任深度挂钩。“收入翻倍让大伙儿把山林当自家院子守。”张兴富告诉记者,改革后队伍稳定性显著增强,人均巡护效能得以提升。

为科学划定护林员责任区,大龙潭彝族乡针对不同地形实行差异化管护,在交通条件较好的区域,每位护林员巡护面积由原先不超过5000亩提升至15000亩;在偏远山区,按8000亩左右标准划定责任网格,实现“重点区域重点防控、复杂地形精准覆盖”。

为确保每日12小时的巡护质效,大龙潭彝族乡构建“智慧监管+线下存证”双轨体系,一方面依托智能巡护平台,实时呈现护林员巡护轨迹及覆盖区域,区、乡两级管理人员可在线查看动态数据;另一方面,针对占全乡少量的通信盲区,要求护林员使用相机拍摄带时间地点的巡查照片,每日上传至“检测即报护林员”APP工作平台作为巡查佐证。

改革成效显著提升,防火期内,应急联动队伍在巡查中实现全域护林员“逢巡必见”,巡护覆盖率同比提升95%。同时,全区推进装备标准化建设,为每名护林员配发25升背负式灭火喷雾器及25升应急水桶,严格执行“出勤即满载”制度。乡域装备配备率达100%,护林员可对违规用火行为实现“发现即处置”,初期火情平均处置时间缩短至3分钟以内。

大龙潭彝族乡的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是仁和区坚定打赢森林草原防灭火战役的缩影,在全区,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已全部实现“上云端”。

云端上的防火长城

4月6日,在33公里外的仁和区林业局,6楼办公室内,林火视频监控中心的电子大屏正实时投射全域防火动态。

屏幕前,区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办公室副指挥长苏胜宇注视着无人机在干坝子村的巡护。巡护员林晨手持操控屏,目光紧锁实时画面,林缘地带枯枝规整,田埂间未现可疑烟雾,红外热成像仪显示地表温度正常。地面组同步接收多光谱数据,确认无热源异常。

插入的图片

林晨操控的无人机每天要飞4个小时,涵盖两个乡镇,这款无人机具有AI识别、热成像技术和喊话功能,可精准识别和定位林区活动目标(人员/车辆)及火情热源异常。当探测到有可疑的人为活动或高温隐患时,系统同步触发告警机制,通知护林员去核实检查,大大降低了火灾发生的风险。

插入的图片

林晨操控无人机巡护

这一功能是仁和区落实攀枝花市委、市政府“一山一图一策”要求,用“数字心跳感知山林脉搏”的实践。

据了解,为做好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仁和区通过实地踏查、走访调研、无人机航拍等手段,将林区地形地貌、周边和进出山路线、防灭火基础设施、资源点分布、重要目标、重要设施、人员驻防情况等在图上可视化清晰呈现,并针对每个重要山系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编制应急处置办法并及时开展实战演练,实现“一山一水一图一向导一办法”。

仁和区有190余万亩青绿,晨雾尚未从林间的树叶上褪去时,防火指挥中心的计算机就已开始吞吐数据。

12颗卫星以5分钟为周期完成全域扫描,232个摄像头如同散落山间的传感器,连树干的颤动都被翻译成数据流。“每帧画面都是大山的神经元。”苏胜宇点击三维地图,张国江等巡山护林员的实时位置立刻弹出十几个关联信息框:巡护开始时间、巡护状态、位置坐标......

这套系统下,2024年,仁和区在森林草原防火期内成功实现了无重大火灾事故的目标,做到工作“五个到位”,实现了森林草原防灭火的“四连胜”。?

值得一提的是,仁和区“一山一图一策”绘编完成后,全区4个直升机取水点、409个消防水池、31条防火道路、26处重点目标和重要设施,4处重点区域等信息要素全部实现电子落图,116个山系分别编制了森林草原火灾应急处置预案,确保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切实发挥“打早打小打了”的指导作用。同时,近十年火灾火情信息全面标注上图,并在火灾火情发生地设置火灾火情警示牌60余块,适时实地开展警示教育,达到“教育一批、警示一方”的效果。


渠县网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渠县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渠县网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渠县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发帖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