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2月13日,自贡市档案馆微信公众号发布了文章《一张八十年前的新年贺卡》。贺卡上,自贡籍远征军士兵王用劳与侄子的合影穿越战火硝烟,定格在1945年春节。
当无数人追问“英雄归乡否”“是否还在世”……名为“父劳”的网友现身评论区:“谢谢家乡父老亲人还记得我这名抗日小兵。”这句回复,让王用劳从泛黄档案中鲜活起来。
近日,自贡融媒记者与自贡市档案馆工作人员走进王用劳位于成都市青羊区的家中,98岁的抗战老兵王用劳轻抚贺卡残影,向寻访而来的家乡人讲述了尘封80年的往事,以及那段永不褪色的抗战记忆。

王用劳(中)与妻子刘曼林(左)细看自贡市档案馆工作人员带来的仿真档案
岁月回眸 1945年的新春誓言
这张颜色泛黄的贺卡长15厘米、宽8厘米,上面印有“恭贺新禧”“敬祝健康”以及“Victory
year(胜利之年)1945”等字样,由中国青年远征军第二零三师六零八团三营七连二等列兵王用劳寄给自己远在家乡的哥哥,上书“这是你的弟弟在泸正式编连(二月十八日)赴昆(三月二日)以前和侄□□人的小影。弟用劳鞠躬”。贺卡上部分字迹已模糊不清,所提到的“2月18日”至“3月2日”刚好是1945年春节。照片中两名青年面带微笑、神态从容,眼神中透露着共赴国难的坚定。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这张珍贵的新年贺卡,与抗战后期四川率先发起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有着直接关联。
1944年11月,民国自贡市政府成立知识青年志愿从军征集委员会,分别于当年12月及1945年3月征送了375人入伍。从军青年以私立蜀光中学、剑南中学、旭川中学和沦陷区流亡的学生为主,也有部分学校教职员以及盐务机构、政府机关在职人员加入。

王用劳从军登记档案(自贡市档案馆供图)
青年远征军入伍档案显示,王用劳时年18岁,家住第二区黄葛坡学堂湾(约为今日光大街至郭家坳一带),系自贡旭川中学高中肄业。其父亲名为王金辂,全家共十二口人,为家中第五子。入伍后,王用劳于1945年1月进入青年远征军203师(该师驻地泸县,系青年远征军训练部队)接受训练整编,1945年3月2日赴昆明。
远征军青年士兵王用劳和他的侄子战后是否回到了久别的家乡?是否有后人存世?他们投笔从戎、勇赴国难的故事有没有流传下来?自贡市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在浩如烟海的档案中展开“穿越时空的追寻”。
很快,档案查询工作就传来了“好消息”。
相关档案显示,抗日战争胜利后,王用劳继续在青年军203师服役,并担任排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用劳回到家乡并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在一份《贡井盐场职工退休退职登记表》上,王用劳于1986年从贡井盐厂下属企业玻璃器皿厂退休,家庭住址为贡井区盐马路居委会3组;其右下肢因工伤形成足下垂,妻子名叫刘曼林,育有一子。
据档案记录,王用劳出生于1927年10月15日,已近百岁高龄。正当人们议论王用劳是否尚在人世时,奇迹出现了——一位名叫“父劳”的网友在文章后留言:“谢谢家乡的父老亲人,还记得我这名抗日小兵!”
该名网友称自己就是王用劳本人,现年98岁,定居于成都。据悉,王用劳分别在2005年和2015年,荣获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弃笔从戎 “盐都儿女不负国”
成都市青羊区光华馨地小区,王用劳每天清晨6点准时起床。他为妻子煮面时,总会在自己碗里加一勺猪油,在妻子面汤里浸一个剥壳的鸡蛋:“存劳动银行,以后她照顾我时才心安。”
4月10日,初见王用劳,老人特意戴上“抗战老兵”帽,挂满勋章迎接家乡来客。
“抗战时有一句话,叫无川不成军;川人从不负国,作为一名盐都儿女,我也没有辜负父老乡亲。”他的思绪回到1944年。

王用劳
抗日战争后期,自贡作为战略大后方,负责为前线乃至大半个中国供给食盐。1939年至1941年,日军发动了以自贡盐场为目标的“盐遮断”专题轰炸,造成死亡622人,伤365人,毁损房屋2785间。
“警报一响就要跑,往防空洞里躲,往山上跑,在学校就跑天池山,在家里就躲白岩寺……”因躲避不及,王用劳曾经被爆炸产生的气浪掀翻在地;从防空洞出来,路过张家沱,发现黄桷树下摆了一地尸体,部分残缺的肢体挂在树枝上,鲜血顺着树干往下淌……
此时,偌大的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目睹敌机轰炸过后的惨状,眼睁睁看着家里的盐场、井灶被毁,耳畔不时传来亲朋好友被炸伤甚至死亡的消息,王用劳哪里还有心情读书,他心里只有对敌人刻骨的恨。
“不是谁要我们去(参军),而是我们应该去,并且一定要去!”1944年,冯玉祥再次到自贡开展“献金运动”期间,曾邀请王金辂共进午餐,随行的王用劳见识了将军的慷慨激扬和本地盐商的纾难义举;1944年11月2日,自贡召开知识青年志愿从军动员大会,时任市长刘仁庵在讲台上振臂疾呼:“日本人已经打到家门口了,民族存亡就在旦夕之间……”台下群情激扬,作为学生代表参加动员大会的王用劳,下定决心投笔从戎。
报名从军时王用劳谎称18岁,实则刚满17岁,为旭川中学高二年级在校学生;加上家族在当地颇有名望,正是意气风发、不识愁滋味的年龄。用他本人的话说年幼时甚是顽劣,称:“墙上都能留下几个脚板印”。
那年冬天,寒风萧瑟,但热血沸腾。报名从军并体检合格的首批303名知识青年士兵,列队从张爷庙出发,踩着鞭炮燃放后的厚厚碎屑,从沙湾、王爷庙一路前行至“还我河山”石刻处登车。
道路两旁送行的人群中,不时有母亲带着哭腔呼喊自家孩儿的乳名;队伍中有人带头轻声背诵《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对于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来说,这一走就是生离死别。
青春淬火 从知识青年到抗日战士
早上6点钟起床整理内务、队列训练、齐步走、武装跑步……
部队在泸县驻训期间,每一个人都经历了从“知识青年”到保家卫国军人的转变。不少队员吃不了苦或因伤中途离队,王用劳却咬牙坚持下来,在被选中出发昆明的前夕,和侄子王剑青一同合影,连同贺卡寄给家中的长兄,并代为问候父母。

青年远征军第二0三师六0八团三营七连第二期军士班官兵合影,王用劳(第一排右一)(自贡市档案馆供图)
因战事发生变化,王用劳最终留在了泸县。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用劳因训练成绩突出被保送到黄埔军校第十九期九分校(地址在新疆乌鲁木齐),后因受军阀盛世才阻拦中途折返,辗转至陕西汉中青年军官学校就读。此时正值蒋介石发动的内战全面爆发,学生当中普遍出现厌战情绪,王用劳从学校毕业后返回成都。
1949年年底成都解放,1950年王用劳报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第五分校学习,期间取得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绩,后调任重庆第二高级步兵学校任教员。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王用劳打好背包申请上前线,却被学校领导一句“留下来当教干部的干部,和上前线一样光荣”拦住了。
在重庆第二高级步兵学校任教期间,王用劳和学员一起摸爬滚打,晚上倒头就睡,起床时才发现凉席上有一个被汗水浸出的“人印”。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因此时家中父母均已去世,弟妹年幼无人照料,王用劳便提出申请回到自贡,成为贡井盐厂一名工人。

王用劳家中部分奖章
合影中另一张年轻面孔,其侄儿王剑青,于抗战胜利后离开部队回到学校继续完成学业,后就读于四川大学,毕业后定居新疆,已于多年前去世。
将门虎子 两代人的家国情怀
川人抗战精神的代表“死字旗”上手书:“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王用劳的父亲王金辂于1944年冬在《川南日报》上发表的“送用劳五儿抗日从军”一诗,同样曾经感动并激励了无数人:
“我本麤豪客/心同碧落高/虽无彪炳业/亦使鬼神嚎/汝母贤且能/惜哉抛汝曹/四哥知孝友/废学分吾劳/汝下妹五幼弟一/大者三尺小百朝/吾之初意欲留汝/薪水承欢奉二毛/敌寇猖獗竟如是/瞬见虎狼将入室/汝今已生十七年/勿谓兵龄尤未至……汝不见/许多逃避兵役人/怯弱可耻复可嗔/苟全性命夫何用/岂待亡国作顺民”
王用劳称父亲早年间参加革命四处奔波,自己8岁时才见得第一面。据悉,王金辂曾赴日留学,回国后担任川军混成旅旅长。1929年川军第七混成旅代理旅长旷继勋率部起义,王金辂任起义军参谋长,参与建立全川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1933年被国民党逮捕,1935年被保出狱,返乡创办《公民日报》宣传抗日。
这种家国情怀,在王用劳心中生根发芽。他至今保留着“日本受降档案”,特意叮嘱妻子刘曼林:“我走后,捐给自贡档案馆。”

王用劳保留着的“日本受降档案”
数十年弹指一挥间。夜深人静时,王用劳常常想起并肩作战的同胞:自贡青年远征军中被称为“大哥”的杨方策,在地方上的职务是团副,本来负责送兵的他结果留了下来,成了远征军中的一员。回族人张耀先(音),其父亲在西秦会馆旁边开了一家钱庄。
他们当中有的倒在了抗日前线,留在了滇缅密林。
王用劳接受自贡融媒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现在的年轻人牢记这段历史,挺直脊梁,遇到挫折时不能躺平,团结一心,绝不后退!”
故事源头那张穿越80年的贺卡,不仅是一个家庭的记忆碎片,更是盐都儿女用热血书写的抗战史诗。当我们凝视贺卡上的年轻面庞,看到的不仅是两位青年,更是一个民族挺直的脊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