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千里秦树蜀山,我原过客;
这副悬挂在新都桂湖的楹联,出自晚清名臣曾国藩之手。曾国藩一生纵横湖湘、游刃朝堂,但他何时入蜀?又为何会在桂湖留下这副脍炙人口的名联呢?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六月,时任翰林院检讨的曾国藩奉旨典试四川,出任乡试主考官。彼时的曾国藩年方三十出头,初得差遣,意气风发,万里入蜀,开启了一段令他终生难忘的旅程。
八月初抵达成都后,曾国藩入住皇华馆。乡试在皇城贡院举行,阅卷则在明远楼上。九月初放榜之日,贡院外人山人海,欢声如雷,喜气云腾。次日举行的鹿鸣宴上,四川总督宝兴率众官员宴请新科举人,曾国藩作为主考官勉励新举人们,众人尊称主考、副主考为座师,执门生礼。
九月二十一日曾国藩启程返京时,首日宿于新都。县令张宜亭盛情相邀,陪同游览桂湖。久居北方的曾国藩,此次得差,一路有幸目睹秦蜀壮丽河山,眼界大开,不禁想起昔日在此读书的明代状元杨升庵,可叹其壮志难酬,坎坷一生。酒酣耳热之际,他挥毫写下名联:“五千里秦树蜀山,我原过客;一万顷荷花秋水,中有诗人。”上联大意是由秦入蜀,千里山河壮美无边,遗憾呐,我不是归人,只是一名匆匆过客;下联是说无边无际的荷花秋水中,我仿佛看见了一腔赤诚却遭贬谪的明朝第一大才子杨升庵。“景、情、人、我”巧妙地融为一体,散淡率真。
翌日临别前,曾国藩又作《游桂湖五章》,其中“倾城游女盛,好是采莲时”之句,生动描绘了桂湖秋景。九月二十七日,曾国藩到达剑阁武连驿时,写下“疲马可怜孤月照,晨鸡一破万山苍”的雄浑诗句。
此后岁月里,曾国藩再也不曾入蜀。无论是白手起家创立湘军,开近代风气之先、主办洋务运动,还是读书教子、练书法、下围棋,这段蜀中往事或许都深藏在他记忆深处。

升庵桂湖公园 图据香城记忆文旅桂湖微信公众号
曾国藩以书生将兵,异军突起,其成功离不开强大的幕府助力。曾国藩幕府规模宏大、影响深远,堪称“神州第一幕府”。这些幕僚在修身、齐家、从政、治军、学术等方面深受曾国藩栽培,而曾国藩也始终秉持“成大事者,以多得助手为第一要义”的理念,广纳贤才。李鸿章、彭玉麟、郭嵩焘、左宗棠等一时俊杰,皆入其幕下,各展所长。
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对1843年入蜀主考时结识的门生亦念念不忘,特意派人延请他们入幕效力。在他的提携举荐下,不少幕僚都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官至湖南布政使的四川剑州(今广元市剑阁县)人李榕,堪称其中的佼佼者。
李榕戎马倥偬十七载,被誉为清朝一代廉官。同治八年(1869年)卸任归乡时,由于“归装无所有”,没有重物压舱,船行江面很不稳定,他就命人在长江之畔抬一对大石头作为压舱之物。回到故乡剑州后,他将这两方石头置于老宅门前。后人感叹其清廉,将这两块石头称作“清廉石”,至今仍保存在剑阁龙江小学校园内。
自五十岁归乡至七十一岁辞世,李榕将余生奉献于地方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他率子弟门人重修《剑州志》十卷,同时创办书院,培育英才,先后主讲剑州兼山书院、江油登龙书院及匡山书院,为家乡培育诸多人才,弟子遍布川北一带。
晚年李榕追忆自己一生的荣辱得失,借语恩师曾国藩的亲书赠言“温恭朝夕”,亲书“翕宜朝夕”四字挂在墙上。他的家风家训如春风化雨,滋养着这一方水土,深深植根于后世子孙的心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