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既往的考古发现中,极少在东亚到东南亚地区发现距今10万-5万年的遗址和相关的文化遗存。而在此前公布的202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名单中,濛溪河遗址群的出现,填补了这一时期东亚大陆的史前文化空白。
根据相关的考古发现,我们不禁好奇,那时候的古人类如何生活?他们吃什么、用什么,又以怎样的状态存在于天地之间?好在,作为现代人起源扩散阶段发现有大量动物化石和唯一发现有丰富植物遗存的遗址,濛溪河遗址群第一地点(濛溪河遗址)刚好能够说明这个问题。这个“全科型”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认识“全世界早期现代人吃什么”这个问题,提供了第一份较为完整的“食谱”。
出土人类遗址最早的花椒
“食谱”有猎熊打鸟捕鱼烤象
该遗址的发掘领队、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喆轩介绍,目前从濛溪河遗址中发现的植物,已达37科53属,还有很多的植物遗存尚待确认。其中包括了接骨草、筋骨草等药用植物,以及葡萄、乌蔹莓等浆果类植物遗存等,核桃、橡果等坚果的数量也不少。在动物遗存方面,则发现了亚洲黑熊、中国犀、剑齿象、水鹿、水牛、貘、中华鳖、蛇、鲶鱼等多种动物种类。尤其有趣的是,去年在濛溪河遗址还出土了目前人类遗址中最早的花椒。“川渝地区的人都喜欢麻辣鲜香,这感觉有点相似。”郑喆轩打趣地说。

濛溪河出土花椒(上排4图)与现生种对比
在丰富的动植物遗存背后,展现的是古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广泛利用。“人只有对大自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拥有相应的技术能力后,才能开始广泛地、有效地从自然资源中获取食物。”郑喆轩介绍,濛溪河遗址将人类的这种广谱经济,提前到了距今8万-6万年前。

部分出土植物种子
“我们去年说‘猎熊打鸟捕鱼烤象’,好像他们有一份菜单一样。”郑喆轩讲。而“烤”这一行为,是基于火塘以及大量火烧过的骨头、木头和炭化种子这些重要发现之上的推测。

烧过的剑齿象颌骨
目前,濛溪河遗址已经发现了两处成型的火塘。火塘中有烧过的动物骨骼遗存、植物等。而出土的剑齿象颌骨上,也有明显的用火痕迹。火塘加上烧过的动物骨骼,不得不让人联想,或许几年前的东亚古人类,已经懂得了如何制作美味的烤肉。

系统性用火遗迹
石器加工、分割猎物……
古人类已懂得分区作业
除了火塘以外,考古工作者还在遗址发现了数个不寻常的区域。
在十余平米的范围内,富集了4000多件石器原料和石器,似是一个石器加工的场所;在另一个区域内,则堆积着上百颗完整的橡果,以及烧过或有类似人类切割痕迹的橡果碎片,似有人曾想打开这些橡果;还有一个区域,埋藏着剑齿象的数个臼齿,以及大腿骨、颌骨等,似是一个处理猎物的场所;另一片小区域,发现了基本都在三厘米以下的石器及动物骨骼碎屑,考古工作者推测应当是处理动物肢体的食物消费场所。

剑齿象骨骼集中分布现象
这些明显的特殊分布和富集,让考古工作者意识到,或许那时候的古人类,已经有了一整套的“工作流程”。这为展现百万年人类史关键节点上全新的历史场景,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考古证据。
图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