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有人说到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时候,四川人会想到另一味食物,虽然不算是“出淤泥”,但同样有种反差实力,让“长霉了不能吃”的铁律也温柔让道——听起来寓意价值拉满,实则朴朴素素,那就是碳水的灵魂伴侣豆腐乳。
早在公元五世纪北魏时期的古籍中,就有关于腐乳生产工艺的记载:“干豆腐加盐成熟后为腐乳”;《本草纲目拾遗》中也记述:“豆腐又名菽乳,以豆腐腌过,加酒糟或酱制者,味咸甘,性平,养胃调中。”
而到了明清时期,腐乳的生产规模和技术逐步提升。“清代蜀中三才子”之一的李调元,在落职回乡后化郁积为食谱,接力父亲,刊成四川有史以来第一部饮食菜肴专著《醒园录》,为川菜菜系的形成打下了理论基础,其中,就有豆腐乳的一席之地,对其制作有详细介绍:将豆腐切作方块,用盐腌三四天,出晒两天,置蒸至极熟,出晒一天和便酱,下酒少许,盖密晒之。或加小茴末和晒更佳。
腐乳,这看似朴拙的发酵小食,实则是川人味觉谱系中的美味复调。社交平台上让南北网友惊呼“豆腐乳居然用菜包着”的白菜腐乳CP,是川人大胆创新的美味收获。白菜吸收了腐乳的味道,又发挥了自己的长处,脆爽辛辣,虽然在小时候有“咬不动”的噩梦,但味道确实让人停不下来,而被它拥抱着的腐乳,外表色泽红亮,内心褐黄低沉,尝一口则是醇厚味香。
被红油泡着的夹江豆腐乳,顶着“四川省级非遗”的光环,视觉上就是“嗜辣星人”的本命腐乳。初次发酵后的豆腐,入坛封存180天后,加入现炒的秘制香料,再经过油温的历练,装进透明的坛子里,等待懂得它的味蕾和若干个白面馒头。
而更多家常的腐乳味道,藏在自家厨房的坛子里。豆腐在铺有干稻草的竹篾上沉默“进化”之后,被不同人家赋予不同麻辣层次。与江浙地区用酒糟腌制的温婉风格不同,川人直截了当地将引以为傲的花椒与辣椒一层层撒向腐乳,创造出一种刺激而复杂的味觉体验。味重味轻,都是自家特有的味觉记忆。
有人就着腐乳,可以一口气炫5个馒头。这让人欲罢不能的味觉密码究竟是什么呢?是微生物与时间的双重奏,是老百姓对于寻常食材的稳稳拿捏。
当豆腐在坛中静静发酵,毛霉菌丝如蛛网般蔓延,将蛋白质分解成多种氨基酸,尤其是谷氨酸含量大幅增加带来醇厚的鲜,再配上辣椒花椒,便成就了这一口鲜、辣、麻、香的绝妙平衡。
有人说,吃四川腐乳就像在舌尖放烟花——先是麻辣层层炸开,咸鲜滋味再来接力。这大概是空口吃的感觉,如果加上米饭或者馒头等“碳水炸弹”,最后让人一口接一口的,是和淀粉合力的回甘绵长。这大概就是发酵的魅力——用时间,把最朴素的食材,变成最撩人的味道。
如此鲜的一方小小腐乳,不只是下饭神器,还能携带自身的鲜,积极参与到其他菜肴的制作中,这分明就像一位“扫地僧”——当它遇见荤腥,便化身为去腥增鲜的调味大师;当它邂逅素菜,又成为画龙点睛的提味高手。
既能独当一面,又可当绿叶,藏巧守拙,这也是巴蜀饮食文化中值得玩味的处世哲学,在职场里,“腐乳般”不争不抢的同事,应该也是受欢迎的吧。
徘徊于胃里的乡愁,最难将息,却也有捷径直达,腐乳申请出战。一块腐乳,半碗米饭,就足以让漂泊的味蕾找到归途。超市里买的固然方便,但最珍贵的,却是送游子远游时,亲人们装上的那一罐腐乳,它藏着故乡的云、家中厨房的烟火气、老妈的手艺和老爸的爱,咸鲜里带着时光的温柔,麻辣中裹着家乡记忆的温度,此味安处,也是吾乡。
所以,这一块小小腐乳,何止是一味佐餐小食,装在罐子里,是巴蜀故里的白月光,夹出一块放在小碟里,用筷子轻轻一戳,露出麻辣之外的醇厚内里,就像是拆开了一封久违的家书。

你喜欢吃腐乳吗?对于腐乳的吃法,你知道哪些?评论区聊一聊~
撰文/叶无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