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少中小学生发现,春季课表上多出一节体育课,延时服务中,还多出了运动项目……近日,四川、河南等多省份教育部门印发通知,要求在2025年春季学期开学后全面实施“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并接受师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4月11日发布的《成都市体育发展条例》,将于2025年6月1日实施,以立法形式保障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两小时。其中,在校期间参加体育锻炼不少于一小时。
锻炼之风因何兴起?如何让学生真正爱上运动,并从中获得自身成长?每天运动2小时,还有哪些未破之局?
体育精神的培养,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出台,“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正在自上而下地深入校园。
低龄“四小”成高发,令人担忧。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小焦虑”等“四小”数量增加,与缺乏体育锻炼不无关系。科学证明,缺乏足够的身体活动,可能会导致“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分泌减少,从而增加焦虑和抑郁的风险。
运动承载的,还有健康的输赢观念。“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如是说,“无体育不清华”亦是清华大学的育人理念。“要有稳定的内核,才能压出完美的水花。” 跳水奥运冠军郭晶晶如此评价运动带给她的收获。除了渴望赢,还得面对输,只有真正输得起,才能对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
磨刀不误砍柴工。《运动改造大脑》一书指出,运动通过增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分泌,来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和连接,运动不仅对身体健康有益,还能极大改善大脑功能。运动不仅不会拖累学习,反而可能是帮助孩子提高成绩的“最佳捷径”。运动这款“情绪调节剂”,成本低、收益高。
正在进行户外活动的小朋友 图据华西社区报
保障孩子锻炼权,体育课不被占用已入法。在某些地方,对分数的追求,让体育课变得可有可无;体育老师的缺乏、运动内容的单一,又让专业、形式丰富的体育课形同虚设……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规定,学校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体育课,确保体育课时不被占用。成都市要求各中小学要切实压减超标超量文化学科课时,增加的体育与健康课要在课表中明确,严禁阴阳课表,严禁其他学科及活动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挤占、挪用体育课时。
与其临阵磨枪,不如用实际行动为健康加分。“一瓶就可开挂考试”“1000米提升20秒到25秒”……每逢中考体测前,就有商家借机力推“体测专用鞋”“小红瓶”等“体测神器”,令不少家长趋之若鹜。对体育运动应少点功利心,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从根本上增强体质、提高成绩。
让运动成为习惯,需要制度保障和资源协调。每天锻炼2小时,不应该只有从上而下的制度要求,更应该有自下而上的行动力。
利用有限场地,上天入地找空间,挖空心思找项目:北京市根据政策要求,推出“15分钟课间”计划,鼓励学生开展自制沙包、皮筋等游戏,既活跃了身心又缓解了场地限制的问题。广州市一些学校已经开始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体育教学,如武术、太极等传统项目,既丰富了体育课程的形式,也增强了文化自信。
打通优秀退役运动员到中小学任教通道。今年1月底,教育部印发了首个专门针对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其中,打通优秀退役运动员到中小学任教通道是创新点之一。曾经的世界冠军惠若琪和杜鹏宇,退役后来到学校,教孩子们体育课,成了专门的体育老师。冠军走进校园,不仅带来了专业的训练方法,更撒播下热爱运动、奋勇争先的种子。
借助外力,让体育运动打破校园围墙。社区应该开放更多公共体育设施,为青少年提供更多锻炼机会。周末双休可以利用起来,爬山、骑行、跑步……武汉一所小学的孩子,在学校附近的武汉市合作路体育馆挥拍练起了羽毛球。场地是专业场馆,老师是专业教练,课却是学校开办的体育课。深圳市实行家庭体育作业制度,鼓励家长陪同孩子进行户外活动。一起解锁运动新场景,每个角落都可以成为运动新天地。
落实一天一节体育课,制度是保障,内容是核心,结果是导向。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
让孩子爱上运动,你有什么小妙招?评论区聊一聊~
撰文/ 张峥 吴德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