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时,推开窗户,湿润的风裹挟着花香扑面而来。楼下新修的社区公园里,几位老人正沿着健康步道慢跑,步道旁的电子屏实时显示着空气质量指数:“PM2.5,优”;转身拿起手机,点开微信小程序“车来了”,屏幕上清晰标注着下一班10路公交车的到站时间——“2分钟”……5年前,这样的场景还只是设想;而如今,数字化赋能下的达城,正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将温情深深嵌入达城市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数字化交通:
从“堵车”到“畅行”的蜕变
曾几何时,“堵车”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无奈谈资。达城老城区道路狭窄,早晚高峰拥堵路段更是“十分钟挪百米”。而如今,智慧交通系统的引入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在达城,智能红绿灯根据实时车流合理调节配时,主干道的通行效率得到极大提升;“达州一卡通”APP不仅能查询公交实时位置,支持多个城市扫码乘地铁,还整合了租车预约,酒店、机票火车票预订等服务。经常听同事感慨:“以前赶公交总要提前出门,现在打开手机就能掐准时间。”更令人惊喜的是,“智慧停车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将城区闲置车位信息推送给驾驶员,昔日“绕圈找车位”的焦灼和不得已违停的担忧已成历史。

莲花湖湿地公园。(资料图)
如今的达城街头,公交车专用道畅通无阻,车辆驾驶员自觉礼让行人,恼人的喇叭声少了,智能监控系统与文明劝导相辅相成——科技与人文的交织,让老百姓出行更加从容。
社区焕新:
电梯与食堂里的“民生温度”
“幺女儿,中午去共享食堂吃饭,今天有粉蒸肉!”家住通川区东城街道文江祠社区的刘奶奶在电梯里遇到邻居,热情地打招呼。她所住小区楼房修建于20世纪90年代,去年完成了“全龄友好化”改造:部分单元楼加装了电梯,楼道新增了休息椅,坡道一直延伸到小区门口的公交站。此外,还将社区闲置空间改造提升为休闲健身活动区域,满足老人、儿童等不同年龄段人群需求。

共享食堂。
最让居民称道的是文江祠社区共享食堂。食堂占地260余平方米,可同时容纳近百人就餐。60岁以上老人仅需10元就可享用两荤两素一汤的特惠午餐。饭点时间,浓浓的饭菜香味扑面而来,可口的菜品整齐地摆放在展台上,从荤素搭配的小碗菜,再到特色十足的招牌菜,让人食欲大增。

居民们正在用餐。(通川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5年前,老人们提着菜篮颤巍巍爬楼梯;如今,老人们坐在明亮的餐厅里边吃边聊。“改造不仅是硬件升级,更是让独居老人、残障人士感受到‘被看见’的尊严。”刘奶奶笑着说。
公园城市:
绿意与健康触手可及
晴朗的周末,达城鹿鼎寨公园的空地上支起了几顶帐篷,大人们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享受日光;孩子在公园里追逐嬉戏,乐不可支。旁边,许多人正沿着游步道慢跑健身。5年前,这里完成升级打造后,成了“天然氧吧”“城市会客厅”,吸引了众多市民游玩打卡!
近年来,随着达州市“公园城市”建设的持续推进,一座座各具特色的城市公园如明珠般点缀在城市肌理中。从莲花湖湿地公园的碧波荡漾,到鹿鼎寨公园的绿意盎然;从大寨子公园的曲径通幽,到城市运动公园的活力四射,市民们真切感受到了高颜值城市绿色空间的独特魅力。这些公园不仅成为老百姓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更是城市生态改善的生动注脚。

露营基地。(资料图)
不仅如此,智慧化设施让公园更显现代气息。造型别致的智慧路灯不仅提供照明,更兼具Wi-Fi发射和紧急呼叫功能,为市民游园安全保驾护航。带着孙子在莲花湖湿地公园散步的张阿姨笑着说:“现在带孩子出来玩更安心了,遇到突发情况随时能求助。”
更令人惊喜的是,城市更新中“见缝插绿”的巧思让许多被遗忘的角落重焕生机。曾经杂乱无章的边角地,经过精心设计变身成精致的“口袋公园”:防腐木平台搭配休憩座椅,立体绿化墙上藤蔓婆娑,健身器材旁总少不了欢声笑语。这种“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城市景观结构,正让推窗见绿、出门进园成为达城市民的生活日常。

孩子们在公园玩耍。
“十四五”期间,达州城乡变迁如同一幅工笔画:数字化是细腻的线条,勾勒出交通、社区、生态的现代化轮廓;而填充其间色彩的,是电梯里邻居的寒暄、“达州一卡通”APP上跳动的倒计时、公园长椅上老人的欢笑声、绿草坪上孩子们追逐玩耍的笑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