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对峨眉山情有独钟的唐代诗人李白,远在1300多年前就写下了对峨眉山的深爱。宋代诗人范成大更是把对峨眉山的赞美推向了极致,他在诗中写道:“大峨两山相对开,小峨迤逦中峨来。三峨秀色甲天下,何须涉海渡蓬莱。”

3月19日,雪后的峨眉金顶壮美如画,游人如织 摄影/C视觉 林雪燕

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自成都顺岷江而下,游历嘉州凌云大佛后,在当地官员陪同下,踏上了向往已久的峨眉山之旅。这位号石湖居士的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时任四川制置使,在途经燕渡时,远眺峨眉山影,不禁吟道:“围野千山暑气昏,大峨烟霭亦缤纷。玉峰忽起三千丈,应是兜罗世界云。”

远眺峨眉山 摄影/C视觉 张元戎
初夏入山,云雾缭绕。范成大沿峨眉河行至龙门洞,见此间两山对峙如门,洞内钟乳垂悬,洞外涧流喷涌,赞叹道:“天下峡泉之胜,当以龙门为第一。”夜宿清音阁牛心寺时,他研读继业和尚的《涅槃经》,对其中记载的西域见闻叹为观止。寺中所藏一幅罗汉画更令他称奇,“眉目津津,欲与人语”,断定此画乃宋代蜀地画风之源。
过一线天时,峭壁夹峙,天光一线,范成大赋《白云峡》诗咏其险绝。行至娑罗坪,但见杜鹃花海绚烂,各色争艳。登顶光相寺后,昔日香火鼎盛的道观已荒废,仅余板屋数十间供奉普贤。高寒之夜,他“拥炉偎炭而坐”,仍难敌凛冽。
次日经雷洞坪,见“深崖万仞,磴道缺处,下瞰沉黑若洞然”,听闻七十二洞神龙传说。最后抵达卧云庵,见寺如其名卧于云端,遂即兴赋诗记之。
此番游历,范成大以文人视角,将峨眉山的奇景、传说与人文娓娓道来,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山志记载。

峨眉山银装素裹的金顶与远山、云海相映成趣 摄影/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一路走走停停,范成大终于登上峨眉山金顶。在山巅的华藏寺礼佛时,忽然间浓雾四起。僧人言:“银色世界也。”话音刚落,寺外已大雨倾盆,云雾随之散去。僧人又道:“洗岩雨也,佛将大现。”范成大正惊奇间,再往外面望时,果然,云海翻涌如海潮,快到崖顶时又悠悠闲闲地停住了,云海平铺如棉被。
雨过天晴,范成大来到舍身崖上,俯身看时,却见云海之上出现一个五彩的朦胧光环,其中有个模糊的人影在随着自己晃动。陪同的和尚解释道:“摄身光也,亦叫佛光。”范成大既惊奇又欣喜,即兴赋诗:“重轮叠影印岩腹,非烟非雾非丹青。我与化人中共住,镜光觌面交相呈。”
峨眉山金顶晴空万里,云海变幻万千。白云时而如千山万壑冉冉升起,时而变成一座座海岛。风紧时,云海忽而疾驰、翻滚,忽而飘逸、舒展,似天马行空,似大海扬波,似雪球滚地。最让范成大感到惊奇的是,云柱腾空若菇,转瞬化烟。此般奇观,令这位见多识广的诗人也叹为观止。


最让范成大难以忘怀的,当数峨眉金顶的日出。
次日一大早,范成大就起床,站在了金顶舍身崖上。远望东边的云空,只见天边一脉镶上金边的灰色云层缓缓浮动,金边映射周围厚厚的云层灼灼闪光。慢慢地,灰云裂开了一条缝,缝中透出橙黄的光芒,随着云缝越来越大,颜色也逐渐与周围云层变为橙黄。稍顷,红日露出一点弧形的金边,弧形越来越大,云层也为它闪开一条道路,当橙红色的旭日冉冉上升,露出大半个脑袋时,速度突然增快,像一个打足气的皮球,一刹那跳出地平线,光芒四射。范成大在诗中赞叹:“云物为人布世界,日轮同我行虚空。”

峨眉山金顶日出 图据峨眉融媒
三日的峨眉之行,让这位文人将“日出、云海、佛光、圣灯”四大奇观尽收眼底。归去后,他不仅留下《峨眉山行记》和若干诗篇,更将继业和尚的西域见闻整理成《西域行记》,收入《吴船录》传世。这些文字,恰似那日的晨光,穿越八百余年,依然熠熠生辉。
四川还有哪些看日出的好地方?用一句话描述你见过的最美日出,评论区分享一下~
撰文/朱仲祥
编辑/郭书琼 梁庆 责编/谢梦 马艳琳 审核/姜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