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在记忆的不远处,朋友圈还在晒周末的兴趣班、寒暑假的高端研学或是堪比项目管理的节假日育儿行程,主打一个“没有一分钟是白过的”。同频的父母心领神会,自觉不如的父母则心惊胆战,似乎已经输在了朋友圈。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低配周末”这个词开始出现在家长的话语中,带着那么一点自嘲的味道。所谓“低配”,从博主们的表述来看,主要体现在时间安排相对佛系,花费相对低,给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间甚至放养等等,比如去楼下观察蚂蚁搬家、去菜市场买菜回来擀面包一顿饺子、选择一趟去老城的公交车由孩子来确定有兴趣的地方下车city walk——不是,这怎么能算是“低配”呢?你们有问过孩子的意见吗?

图据天府农业博览园
不是“低配”,是对“卷”的温柔扭转。曾经,北京海淀娃一个周末9个培训班的震惊犹在心间,这不比打工人还辛苦?当教育变成一场场冲刺赛,当童年被量化成考级证书和竞赛奖杯,我们是不是该停下来反思:这样的狂奔,究竟是为了孩子的未来,还是为了缓解我们自己的焦虑?脚步慢下来一点,让彼此都有喘息的机会。
不是生活降级,是对教育的升维认知。养娃不是一场不断氪金的游戏,也不是投入产出比的竞赛。在草坪你追我赶的傻笑、一起观察大自然时的惊叹、失败后安慰的拥抱,这些无法标价的情感交流,也像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不必心怀歉意, 这也许正是孩子想要的。“低配”这个词, 在自嘲的背后还有一份愧疚,好像没有花大价钱、没有精心策划的假日,就是对孩子的亏欠。这种愧疚感,实则源自一个经不起推敲的伪命题——“我都是为你好”。你觉得只有千里迢迢去一个高大上的景区才能体现对孩子的爱,但也许孩子只想在楼下让你远离手机陪挖一下午沙,这是他们的“一沙一世界”。
豆瓣9.5分的催泪神剧《苦尽柑来遇见你》,开篇有一首让人动容的诗,是女儿写给妈妈的《笨鲍鱼》,其中有一句:“她卖一只鲍鱼赚一百元/但愿我能给她这笔钱/她就有时间陪我玩了。”朴拙的言语中,藏着孩子最纯粹的渴望——陪伴。
放下“为你好”的执念,才能看见孩子的真正需求。我们曾以为,一个好的周末,应该是“有用”的周末,要么比别人多学了几道题,要么离考级又近了一步,用满满的行程来证明“为孩子付出多少”,结果“兴趣班”变成了“兴趣扼杀班”,那些考完钢琴十级就不再碰钢琴的孩子就是最生动的“打脸”。如果我们放下“为你好”的执念,不再用成人的标准去定义“有意义”,才会恍然发现:那些看似“低配”的周末——没有昂贵的课时费,没有密集的安排,甚至没有明确的目的——恰恰是孩子最需要的“高配陪伴”。
成都博物馆“周末儿童博物馆”的“快乐的影偶家族”活动现场 图据新华社
放下“效率”的执念,才能进入孩子的节奏。成年人的世界崇尚效率,但拜托不要把你自己都讨厌的KPI放到孩子的节奏中,去衡量要比别人家的孩子多学多少东西,才是高效的周末。心理学家说,每个孩子都需要学会面对和处理无聊松散的时光。父母要做的不是赶紧给他“找”事填满,而是可以陪他或者让他自己去找点事做,爬山、观察云朵、玩游戏甚至只是和他一边抛气球一边聊天。如果我们用“效率”来衡量这些时刻,也许会错过最珍贵的部分——孩子正在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而自我思考,是内驱力的源泉。
放下“完美父母”的执念,才能真实地链接孩子。很多人说,如果不能给孩子最好的条件,宁愿不要孩子。听起来动人,做起来吓人。如果不能给孩子最好的补课老师、乐器老师、研学项目,“生而为父母,我很抱歉”?其实,父母的松弛感才是孩子的安全感,当父母不再为“不够完美”而焦虑,允许自己和孩子在菜市场、在口袋公园、在江边河堤消磨周末时光而不是计划行程时,孩子可以获得更宝贵的礼物——被允许探索的自由和真实的陪伴。
前不久,跳水奥运冠军郭晶晶一条清明节登山视频获赞20万,内容朴朴素素,是父母陪伴孩子们在爬山途中,对着地图认方位、对着禁止图标进行辨认,网友感叹,“有钱人的生活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也有人说,这像极了我的“低配周末”啊。
其实,无所谓高配,无所谓低配,这些不过是在育儿焦虑中的虚构命题。真正重要的,从来不是周末活动的标价,而是孩子脸上的笑和眼里的光;也不是教育资源的稀缺程度,而是父母投入陪伴的温度。
一家人如何度过有意义、温馨的周末?评论区聊一聊~
撰文/ 叶无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