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山下九襄坝子的十万亩梨花已化作春泥,海拔1720米以上的雅安市汉源县富庄镇同义村(原槽路村,村级建制后,同义村、槽路村、太红村合并成同义村),才迎来“迟到的春天”。
近日,晨曦微露,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上,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当转过一道小桥,写有“槽路口”的石碑矗立;再过一道山梁,整片山谷突然被一片银白点燃——上千株梨树正悄然绽放。

汉源县富庄镇同义村古梨树竞相绽放,点缀村庄 张力友 摄
不同于新梨树,它们虬曲如龙,灰褐色的树干擎起苍劲华盖,盘错的枝丫迸发出千簇雪蕊。在同义村,登记在册的古梨树,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有182株,接近100年的有487株。现存最老的梨树见过清朝的月光,淋过民国的雨,如今枝头摇曳的梨花,又成为乡村振兴的“雪浪”。
这些古梨树,不仅是自然的遗产,更是一本活着的县志——作为岁月的见证者,古梨树成为当地独特的文化标识,当地人试图读懂它,并续写新的篇章。
古树春华 岁月沉淀的梨乡传奇
清晨,73岁的村民姜德贵来到自家梨树下,趁着太阳还未当头,进行一次管护。他家门外,一棵古梨树上,“槽路梨花01”的标牌静静垂挂。老人粗糙的手掌抚过树干上的青苔和扎在梨树上已经生锈的钉耙,姜德贵有些感叹:“老伙计,我小时候你就在这儿了,如今我都老了,踩着钉耙都快爬不动咯。”

同义村古梨树承载着老人们的记忆,也见证了村庄的变迁 张力友 摄
距离01号古梨树不远,那棵需两人合抱的“百年树王”胸径0.8米、树高11米,测算树龄150年以上。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鼎盛时期,同义村年产白梨75万公斤以上。作为该村主要经济来源,每到白梨成熟时,全村老小都会加入采摘、销售和熬梨膏的行列中。
“那时候每公斤白梨能卖4元,我们家20来棵老梨树能收入2万多元……卖梨的钱能供娃读书、盖新房。每棵树都是家里的‘顶梁柱’,村里的很多人靠梨树成为‘万元户’。”姜德贵蹲在梨树下,当年的记忆依旧清晰。
汉源古称“黎州”,素有“梨乡”之称。翻开泛黄的《汉源县志》(民国版),“县中产梨甚广,种名亦多,白梨以产丰厚者为最佳,外有大白梨,俗名半斤梨,寔不止也,有黄白梨,味如白梨而皮微黄”的记载跃然纸上。
当时,汉源县的梨种类已较为丰富,品种以白梨、大白梨最为有名。
同样,《清溪县志》也记载:“唯栗与梨、胡桃,他处不能及。”可见,汉源梨自古便是当地的一张名片。
这两段不足100字的记载,勾连起同义村延续两个世纪的梨业传奇。
穿过一排砖瓦房的小巷,拾青石板台阶而上,走进一个龙门子,百年老屋呈现在眼前。屋内,门坊上方悬挂着的“南极星辉”牌匾已斑驳。
“杨家祖上是清朝道光年间从名山迁来,来时这些古梨树已能开花结果。至今,已陪伴杨家九代人。”今年85岁的村民杨贵珍说,听老一辈人讲,当时茶马古道上的马帮都知道,黎州白梨好,能换盐巴等生活物资。
《汉源县农业志》上也记载着汉源梨的历史:“汉源梨的栽培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历史上,上半县就是汉源梨的主产区,九襄乡河西山挨水井、白家槽,丰厚乡卫家村、穆家村以出产优质梨而被人们乐道;大堰乡槽路口、富庄乡杆子坪则以梨产量高著称。”
对于汉源白梨的最早栽种历史,虽已不可辨别从何而来,但今九襄镇梨坪村、富庄镇同义村都尚存上百年老梨树,或许两地皆为白梨引入汉源的两个落脚之地。更进一步的来源,则认为是古代客商经过南方丝绸之路带入。
从《汉源县农业志》上还能得知:“20世纪80年代进行梨树资源调查时,大树区尚存原始梨林,九襄、大堰、宜东都可见树龄200多年的梨树。2005年大堰乡槽路二组百年生长的老树能正常结果。”
不仅如此,在2023年举行的第四届全国梨产业发展学术交流会暨第二届“中华好梨”品鉴推介活动上,“汉源雪梨”(即汉源白梨)凭借着卓越的品质荣获银奖。
这些古树,不仅是村民的“摇钱树”,更是活着的历史见证。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水果市场竞争激烈,古梨树因品种单一、管理粗放,经济效益逐渐下滑。一句“槽路口,路难走”的民间俗语,也反映出古梨树面临的困境。

同义村古梨树花开似雪 张力友 摄
枝繁叶茂 保护与创新的“古树经济学”
与“百年树王”毗邻的,是标有“槽路梨花26”标牌的古梨树。灰褐色的主干上,皲裂的树皮如岁月刻下的甲骨文,而碗口粗的分枝上,嫁接的枝条开出洁白的花朵,上演着生命的“双重绽放”——原生枝丫保留着汉源白梨的苍劲,嫁接的雪花梨新枝舒展着青褐色枝条。
“这棵树树形非常好,长势最好的时候能够结750公斤左右的果子。”村民杨仕锦说,20多年前,他用“高枝换头”的方式,将个头更大,而且耐储存的雪花梨进行嫁接,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古梨树的经济价值。
并非所有古梨树都如此幸运。由于古梨树树冠特别大,枝繁叶茂,阳光难以穿透密集的叶片,不利于其他作物的种植。于是,一些古梨树逐步被苹果、花椒、李子等经济作物替代。
古梨树的困境,折射出山区传统农业面临的共性难题:如何在保护利用与经济发展间找到平衡?
“这些古树承载着我们村几代人的回忆,更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杨仕锦说。
保护是发展的前提。
近年来,汉源县启动古梨树保护工程,逐渐拉开这场“生命接力”。该县林业部门为每棵古梨树建立电子档案,标注树龄、生长状况,实施挂牌保护;富庄镇和古梨树所有者签订保护古梨树责任书;相关部门加强对同义村古梨复壮、病虫害防治、松土施肥等技术的培训力度;该县机关单位或个人在同义村开展古梨树认养活动;邀请四川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制定复壮方案……

游客在同义村古梨树下打卡 冉闯 摄
保护的同时,传统技艺的传承也在悄然进行。
位于村头的秋梨膏制作作坊内,熬制展示区、分装展示区、储存仓库等一应俱全,从头到尾还原熬制秋梨膏的过程。制作技艺体验,让生产场所成为文化传承、科学教育的一部分。
“秋梨膏是当地群众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特有产品,特别之处就在于这些老梨树结出的白梨。”同义村党总支书记杨仕港深知保护传承秋梨膏制作技艺的重要性,将果肉雪白、入口甜蜜、细嫩化渣的白梨,进行纯天然古法熬制之后,10公斤梨才能熬出0.5公斤膏,润肺止咳的效果很好。2021年,在他的带领下,同义村以村集体经济的形式开始尝试让秋梨膏走进市场。
“去年,一共熬制了3500公斤秋梨膏,带来10万元以上的收入。并且,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2元左右的价格收购白梨,让村民更有信心管理果树。”杨仕港介绍,他们做秋梨膏,“熬的是梨,留下的是根。”
汉源秋梨膏制作技艺已于2024年3月成功申报汉源县级非遗项目。
更让村民惊喜的是,新农人姜强通过电商平台,将套着定制果袋的“汉源老白梨”卖到全国各地,“树龄长的梨树结出来的果实口感好,而且古梨树扛得住气候变化,出果稳定,这一点是其他梨树无法复制的。”
这或许就是汉源人的智慧,他们让年轮里封存的生命,化作滋养现实的甘霖。

同义村古梨树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朝道光年间 张力友 摄
记者手记
2025年1月,国务院公布《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明确对古树实行分级保护。这也为同义村古梨树的保护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同义村作为汉源县最大的古梨树群落所在地,目前已完成游步道建设以及古梨树打卡点布置,通过将“梨花观赏+产业延伸”结合起来,实现“赏花、品果、品膏”体验。
正如富庄镇党委副书记巨平安所说,“老梨树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财富,也是乡村振兴的希望。再过一段时间,等把游步道、观景台建好,自然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返乡。”
而汉源古梨树群的存续,也暗合北纬30度的生态优势——古树能跨越世纪大范围存活,正是雅安生态稳定性的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