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3年2月6日,四川彭县(今彭州市)东大街,一名婴儿呱呱落地。生于兹,长于兹,直到他18岁离开。
此后,一生戎马的他却不改爱书藏书,和古籍的故事道不完、说不尽。生命将尽,他将收藏的典籍无偿赠与家乡,此后思兹念兹,只道一声:“我的这些藏书对我来讲就是过眼云烟了。但它们依然是云,依然是烟,依然在北京和成都悠悠而光彩地漂浮着。我祝福它们的存在。”
春短书长,莫负四月天。且让我们翻开学者、藏书家李一氓的书香人生。
我们总是在不经意间,和李一氓相遇。在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四川省图书馆等,李一氓的身影,总会闪现。
左手藏书右手捐书,他坚信“乐宜偕众,书不藏家”。李一氓一生藏书颇丰,自成体系,为藏书不惜重金,却又多次无偿捐赠。他把元朝陆行直的《碧梧苍石图》捐给故宫博物院,并在1975年复捐献文物366件。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也有他的捐书。其中,不少还进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974年、1987年,他两次向四川省图书馆捐赠藏书,极大充实了馆藏,也成为四川古籍的一抹亮色。
这些捐书,内容丰厚,构筑起一条叙事的长河,再现了文明图景与人间世象。他所捐赠的藏书中,涉略广泛,稿、抄本均有。宋元本《陈书三十六卷》、《刘向古列女传七卷续列女传一卷》、《新锓京传词林金镜便录四卷》(明刻本)、《咸丰官票宝钞》……既有历史叙事的雄浑,又不失日常生活的摇曳。人们循书香而入,照见大城小邑的废与兴,天地宇宙的枯与荣。
他的藏书,还在宏大历史下,呈现东方美学的细腻丰饶。《明陈洪绶水浒叶子》(明末刻本)是古代版画艺术精品;《芥子园画传初集五卷二集八卷》(清康熙芥子园刻彩色套印本),色彩明丽;《黄氏画谱八种》(明万历至天启间集雅斋刻本),一展明代徽派版画风韵;《方氏墨谱六卷》(明万历十七年方氏美荫堂刻本)、《红楼梦图咏不分卷》(清光绪五年刻本) 画韵迷人……这些艺术的活水,流经无数个昨日而抵达今天,用艺术芬芳,唤醒心灵。
他爱“淘宝”,也乐“代购”,曾戏称自己是“四川的采购员”。
李一氓淘书有“三重境”:讲精、多元且舍得。他每月工资,都会留出预算用于买书。到了20世纪50年代,他常和郭沫若、郑振铎等人到琉璃厂、旧书店淘宝,留下不少和郑振铎“争书”的趣谈。挚友也影响着他的藏书半径,他曾写道:“我原来是收藏字画的,也买一些有关词的书籍,后来也赶时髦,跟着他们(郑振铎等)竞相买小说、剧本、木刻画。”他还喜欢收集马列著作及手迹以及毛泽东的早期著作版本,国家图书馆现藏最早的《共产党宣言》英文版和德文版都是李一氓捐赠的。

李一氓为杜甫草堂“代购”《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考证著录,用“浮签”在书页上方加以备注 图据央视新闻
李一氓的“代购”故事不胜枚举,最硬核的带货,是带思想。他曾代为杜甫草堂、眉山三苏祠、杨升庵纪念馆等川内文博单位搜集珍贵典籍。比如他为三苏纪念馆搜集苏东坡的字帖,并将日本木刻的《苏东坡集》和苏辙《栾城集》抄本赠送三苏祠,也为杨升庵纪念馆搜集明清版的杨氏著作,购买明嘉靖的瓷器。一书一籍里,精神之火燎原,故乡不再是回望的地方,而是共阅读、同成长的原乡。
李一氓的藏书中,还有蔚为大观的批校题跋,以及个性化的藏书印。仔细阅读题跋,他的寻书历程,或读到此页的见解思绪扑面而来。他的藏书印极富个人特色,诸如“濯锦江边”“还有”“靠边站”等,将乡愁、幽默融于其中。
从藏书到捐书,他以行力证,书的价值不在于占有,不在架上积灰,而在于被需要、被看见、被阅读、被讨论。1982年,李一氓建议故乡彭县建图书馆。1988年,彭县图书馆(今彭州市图书馆)建成,李一氓亲题馆名,并把自己珍藏的书刊文献4200余册,分25次寄到图书馆。他曾搜集二十种现存最全版本《花间集》,并费心校勘,出版《花间集校》,只为“亦给治文学史者有可信赖的依据”。他捐赠的《明陈洪绶水浒叶子》等通过“中华再造善本”,走入更多人身边。
李一氓捐赠给彭州市图书馆的书籍资料 图据廉韵彭州微信公众号
如今,在四川省图书馆,人们可以通过“二李”文库,看见这位大家的书香人生:爱书是初心,藏书是爱好,捐书是摆渡,出走归来,李一氓的“书林外传”,书香盈盈。
今年,哪本书是你的心中最佳?评论区聊一聊~
撰文/边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