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说要把林地收在一起。”“这样做到底好不好?”……
4月19日上午,雅安市雨城区晏场镇大里村村委会会议室内,数十名村民聚在一起,小声议论着。
“林业局的同志到了!”大里村党支部副书记周相民走进会议室,身后跟着3名雨城区林业局资源保护监督股的工作人员。
他们带来当天讨论的主题——集体林权改革。
众人安静下来。雨城区林业局资源保护监督股工作人员彭杨首先开口:“今天我们来,是想摸个底。集体林权改革,你们有什么想法?”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突然,会场后排传来一句疑问:“雨城区集体林地管理得好的村子,是怎么做的?”
“比如望鱼镇四方村采用的‘林农+村集体+公司’的模式。”彭杨回答。
望鱼镇四方村是雨城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排头兵”。四方村由村集体作为“领头羊”,牵头开展林地流转、生产经营、劳务输出,从而让林地得到有效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由村集体去争取项目、办理手续,公司具体组织实施,让村民省心,同时公司又聘请当地村民在林地生产作业,增加村民收入。
听完彭杨的介绍,与会村民觉得四方村的经营模式不错,不少人点了点头。
近段时间,从望鱼镇四方村到多营镇龙池村,再到正在进行热烈讨论的晏场镇大里村,雨城区林业局工作人员正在思考如何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大里村面积27.6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村民收入的70%依赖林竹产业。目前,大里村依托森林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承担4000亩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及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可以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村里每家每户都息息相关。雨城区林业局工作人员此次进村,主要听取村民的意见,同时摸底大里村的森林情况。
然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到底是什么,大里村村民未必很清楚。
“202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提出要实行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就是要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林地经营权。”大里村党支部书记杨开容向村民解释。
2024年10月,四川省印发了《四川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今年3月,雅安市签发第4号林长令《关于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令》。不久之后,雨城区选取了望鱼镇四方村、多营镇龙池村以及晏场镇大里村三个林地有基础,村民有意愿的点位“先行一步”。
“三权”如何“分置”,前期,大里村村民填过一张意愿表——有的村民希望一次性将林地流转,也有村民希望把林地进行委托代管。
“就算是短期的,只要有项目,公司会把地块整理出来,基础设施就会有改善……”村民周启兵说。
“不一定吧?”村民朱世良打断了他的话,“项目也要根据要求来,不一定和我心里想要的一样。”
“我只要能在公司承包项目之后打工,每个月就有一笔收入。”坐在后排的村民周小玲小声说,“这样我还可以照顾家里。”
流转、承包、分红、务工……周相民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记录着村民的需求。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地生产力,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对于老百姓来说,就是要促进增收和就业。”彭杨为这场摸底动员作了总结。
她又补充说:“当然,尊重大家意愿,确保每个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原则。”
说完,彭杨合上笔记本。窗外,雨城区林业局工作人员张博操作测绘无人机掠过青山。周启兵用手摩挲着自己的林权证,他希望,持有18年的林权证在新时代林改中续写“金山银山”的新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