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的风和日丽,秒变风沙漫天。上个周末,中央气象台持续发布大风橙色预警、沙尘暴蓝色预警、暴雪黄色预警以及强对流天气黄色预警。王安石的诗句“春日春风有时好,春日春风有时恶”,在近千年之后,更加具象化。
被天气预报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的数据,是人类试图丈量气候的刻度尺。在自然之力与城市韧性的博弈中,全力以赴“迎风而上”,方能从容不迫“等风来”。

春季是大气环流调整的季节,冷暖空气激烈对峙,产生很强的气压梯度,从而极易产生大风。今年,在一些山口以及城市楼宇之间受“狭管效应”影响,强风致灾性比较强。
此次大风影响了我国半数以上地区。截至4月12日10时,北京市树木倒伏288棵;截至4月12日12时,国内航线取消航班3200余架次,达今年以来航班取消的最高值;受大风影响,“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位于583米的“镇楼神器”——阻尼器出现明显摆动;山西晋城部分地区风力达12级,商场顶棚被吹落,隔离带被刮倒;杭州西湖变“西海”,网友戏谑:法海来了都得被吹跑!最近的朋友圈,不用刷都猜得出来:铁定是“风”了!
这场风的威力有多大?中国天气网公布的体重与抗风级的关系表被热传,气象专家甚至温馨提示:100斤以下就不要出门了,因为极易被吹跑。中新社一位体重超200斤的记者,从减肥门诊探访者“转型”为“大风天专用记者”,肉测北京大风,瞬间被推搡上演“行路难”。应对极端大风只有一个妙计:宅!
大风考验的从来不是个人勇气,而是城市的应急机制与治理效能。
“闻风而动”的措施,方能切实做到提前预警、科学防范。电力、燃气、气象、绿化、住建、文旅多部门联动,压紧压实责任链条,全力防范大风天气;多地部分公园、景区、博物馆、纪念馆、高校发布调整开放或临时关闭通知;AI大模型实时预测大风预警动效,提前锁定强风路径与强度峰值……所有种种,撑起“防风屏障”。
“逆风而行”的身影,在大风与城市的极限撕扯中穿行。社区工作人员、设备巡检员、应急部门安全员……“追风者”成为维护城市正常运转的“生命触点”;北京一快递小哥送货时,发现楼顶飘摇的铁皮后即刻上报,社区“接力”20分钟内排险;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一业务人员克服恶劣天气,按时按要求完成探空气球施放,只为全力保障高空业务运转。狂风掠过的每一丝缝隙,都有勇士竭尽全力书写的守护答卷。
“暴风骤雨”,造就丰富生活技能挑战赛。窗户上贴“米字格”,提前“放倒”电瓶车并贴上“不用扶”的标识,用重物“压实”后备箱……看似微小的预防动作,都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有人拿安全当儿戏,在高楼外“顶风”动火电焊空调管道,后被公安机关采取拘留措施。对自然保持敬畏心,才能最大可能减少灾害。

4月12日,北京前门大街旁的柳树在大风中摇曳 图据视觉中国
如果说“春风和煦”“风清月明”是美丽“风”景,那么当“北风卷地白草折”“风如拔山怒”时,便成“煞风景”。吹来的大风,也带给我们无尽的启示。
风成“拆解者”,人更应成为驭风者。应对极端天气,从提前预警到灾害预防、消除隐患,以及民生保障、诉求反馈,城市的韧性源自环环相扣的防护体系,不能只是停留在事后反思和懊悔。须知钢筋水泥筑起的安全感,也是“隐性危机”引爆点。基础设施的系统维护和老旧小区的无死角排查应成为日常功课。基于专业精神的城市应急智慧需持续进化,才能跟上气候变化的步伐。
对“风平浪静”处和“风雨飘摇”处的回访,可以提升抗灾避险经验值。有条不紊的层级管理、防微杜渐的防灾教育、稳定无虞的后勤保障……用充分的准备抵御恐慌情绪,让谣言无路扩散。练就超强“防灾硬功夫”,风雨不动安如山。
次生灾害不会“随风而去”,新的考验“风起云涌”。随着大风在北方逐渐进入尾声,如何快速复产、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成为新课题;连日来北方的极端大风携带的沙尘一路吹到了海南,不同地域的应对方法不能完全“照抄作业”。比风更快的是变异的“风言风语”,网传“新疆多地因强沙尘暴停课停工”,经当地气象局核实系谣言。
对抗大风的终极方案,是学会如何“与风共舞”。愿我们每一个人,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寻找从容应对的确定性,尊重规律,“心如巨石,八风不动”,甚至乘风破浪,与风共舞。
面对极端天气时,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准备?评论区聊聊。
撰文/吴德玉 车家竹
|